安康学院
首页

甘为人师终不悔

——记安康学院教师党员戴承元教授

2016年12月27日      关注 :次

  

    戴承元,陕西紫阳人。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安康学院(原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现任十博APP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工业大学聘任),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民协理事,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三十年来,戴承元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教学艺术精湛,深受学生欢迎,2012年被评为“安康市师德标兵”。为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办学职能,戴承元在陕南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笔耕不辍,成果丰硕。为创建安康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主编学术期刊《安康文化》和《安康文存》,社会反响良好。  

“为经师,亦为人师”

    提起戴承元,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不光是对他教学及科研成就表示肯定,更是对他所具有的师者仁心表达钦佩。

    戴承元说,刚从大学毕业,第一次站上讲台,当所有的学生仰着头满脸期待地看着他的时候,自己真正明白了“责任”二字的意义。在那个年代,他深知掌握知识对每一个学生是何等重要,也清楚教师在他们人生历程中的作用。从教伊始,为人师的职业理想便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没有哪一节精彩的课堂是偶然得来的。戴承元常说:“准备十分,才敢给学生讲五分,给学生讲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老师必须自己研读三遍以上,课堂比天大。”戴承元讲的是元明清文学,都是大部头作品。为把这些作品讲生动,他反复研读作品常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三十年来,戴承元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常说,不管工作职位如何改变,自己首先是一位老师,老师就应该以教学为天职。每次出差,戴承元都是提前为学生补足出差期间教学内容,从来没有因为出差而欠学生一堂课或使课堂教学缩水。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仍然心在课堂,心系学生。20156月,戴老师意外扭伤脚踝。剧烈的疼痛使他行走艰难。拍片之后,医生建议立刻接受治疗。但当时临近期末,课程教学已进入复习回顾的关键阶段。为了不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戴承元还是利用治疗间隙为学生上课。在课堂上,他带着歉意对学生们说:“由于自己的原因而调整了教学计划,请同学们谅解。另一方面,请允许我享受一次特权——坐在讲台前为大家上课!”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老师的理解和敬意。2016519日,戴承元从榆林参加学术会议返回安康,到火车站已是早晨7:05,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走进教室。正好在这一天,2016届的戈游超(现就职于陕西电视台)临毕业之际专门去听了一节戴老师的课,之后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则动态:“几天的‘暗访’,以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咖压轴结束。作为文传院学生,大学四年没能上院长戴承元的课,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还好今天终于得偿所愿。戴老师说‘课堂比天大’,他出差连夜赶回来,并推开上午的事,就是为了不欠学生一节课。早已耳闻戴老师的课堂就像‘百家讲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戈游超在微信中还说,自己在这节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事、做人的态度。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对戴承元来说,做老师一定要争为人师,为人师便要先为仁师,把学生当成弟弟妹妹,当成自己的子女。老师并不是站在高台的人,而是永远走在学生前面的人,是学生的领路人,是他们人生路上的路标和指向灯。他常说:“我的孩子也在上大学,我理解家长期望孩子成才的心愿,我更应该做好孩子成才的引路人。”在他的眼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犯错,当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孩子改错并走向正道,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多年前,有一位学生在上大一的时候,因为打架,被给予记大过处分。戴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经过动心动情地教导,使那位学生重新鼓足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因为表现突出,这位学生在毕业之际经戴承元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戴承元说,知错能改,正是优秀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鼓励并指引学生走向正道。当年的这位问题学生现在已是某党报的知名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号召全国教师:“做党和人民的好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戴承元执鞭讲台30年,践行师道,甘于付出,陪伴他的学生成长成才。他忠实于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保持着为“人师”者的仁心、初心和决心。

引领发展  不负重托

    无论是在系主任还是在二级学院院长的岗位上,戴承元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说:“学生的青春年华耽误不得,教师的个人发展耽误不起。”2005年,中文系已是全校学生数量最多的系。但这个时候,戴承元却提出: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内涵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多年的努力,文传学院成为十博APP拥有省级教学名师人数最多、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最多的学院,在全校率先建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率先开展留学生教育。

    在教师管理方面,戴承元要求教师要有“四维”和“六心”。“四维”指:胸怀祖国,心系学生,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六心”即:名利纷扰要静心,教书育人有耐心,传道授业求放心,专业发展靠恒心,立德立言树雄心,争做名师是仁心。他认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可以有差异,但改革的目的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课堂上务必使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动情。

    在学生引导方面,每年新生进校,戴老师都要讲大学生修业的四个层面。目标层面,树立一个目标:发展;方向层面,兼修两个方向:做人,为学;行动层面,做实三项行动:读书、思考、实践;能力层面,练就四种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学生毕业之际,戴老师还有最后一堂课,那就是叮嘱。2016届学生毕业之际,戴老师赠给毕业生五根“金线”,即做人要有底线,步调紧贴地平线,梦想没有天际线,读书不划封顶线,内心寻找平衡线。

    戴承元经常说,扛旗的人要看得到队伍里面每一个人的动态,既要有公心,又要有仁心。在其他老师的评价中,大家都说他是调解师、是担保人,也有人说他是媒人。20166月,一位年轻老师因为家庭原因数天都无精打采。细心的戴承元发现了他情绪上的波动,在下班后主动找他谈心。这位老师第二天才知道,恰巧谈话期间戴承元家里失窃了,损失还不小。当他表达歉意时,戴承元却说:“我还要感谢你哩!要不是和你聊天,我估计就得和歹徒搏斗了!”青年教师办理房贷要有担保人,戴承元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和住房公积金作了担保,而且还自己“做主”,把爱人的住房公积金也拿来为本院青年教师作了担保。

    在科研方面,戴承元积极为年轻老师提供学术指导和研究资料,协助解决著作出版经费问题,努力为年轻老师争取进修机会。到目前,文传学院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个人手头都有研究项目,形成了陕南方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研究团队。其中,陕南方言研究、紫阳民歌研究、汉调二黄研究,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戴承元说,二级学院领导要做的不仅是为老师解决问题,做教书育人的榜样,还要引领学术研究,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带头人。戴承元不仅教学艺术精湛,学术研究视野也很开阔,在研究中注重资料考据,能积极借鉴新的研究方法,不囿成说,重视创新。戴承元编撰出版著作或教材9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6项成果获省市奖励。在学术研究的路上,他不曾停下脚步,其表现出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师生。

永怀感恩   服务家乡

        1966年,戴承元出生在安康紫阳的一个山村,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姐姐艰难度日。是家人和乡亲资助他完成了学业。在安康师专上学的第二年,戴承元被学校推荐至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深造。戴承元说,是家乡养育了他,是学校给了自己更高的平台,他要用一生的努力感恩家乡,服务学校。上世纪90年代“孔雀东南飞”,戴承元没有为之动心。近几年,西安几所大学也曾想调他到西安任教,他都婉言谢绝。他说家乡建设也需要人。他在文传学院一待就是三十年。他经常开玩笑地说:“我古井无波,从一而终!”

    这些年,戴承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他全程参与“安康精神”表述语征集、提炼、释义工作,每年都多次参加“人文安康建设”座谈讨论,为地方政府和山水景观撰写诗赋楹联三十余件。2016年初,他撰文系统阐释汉水文化的博大雄奇。20166月,作为陕南文化专家,在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中为观众生动讲析安康龙舟节的演变与传承。作为地方志评审专家,他主持审读《宁陕厅志校注》稿、《安康县志校注》稿、《平利县志校注》稿、第二轮《旬阳县志》文稿,每年多次为安康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举办陕南地域文化讲座,反响良好。

        20155月,中纪委要求各地报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传统家规、家训。安康市通过遴选论证,决定报送汉阴“沈氏家训”。6月,戴承元受汉阴县委宣传部及汉阴沈氏族人代表邀请,组建工作团队,承担汉阴“沈氏家训”文本整理阐发工作。7月,经过整理阐发后的汉阴“沈氏家训”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刊发,并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中同步播出。20163月,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启动“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编写工作。读本分小学低年级卷、小学高年级卷、初中卷、高中卷,戴承元担任读本总主编。20168月,读本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自2016年秋季开始,该读本已被纳入汉阴县中小学课堂读物,社会反响良好。20167月,为彰显安康传统家训的人文价值,安康市创文办等单位决定对遴选出的12家安康传统家规家训作系统注译。戴承元领衔注译工作,他负责完成的注译详实准确,解读精审到位,为安康优秀传统家训的推介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书的《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将于2016年年底正式出版。

    作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戴承元联合安康市方志办、校图书馆、汉滨区档案史志局,签署了合作建设安康方志馆的协议。201312月,安康方志馆正式开馆。方志馆的建成,使陕南民间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安康地情资料收藏展示中心、安康地情信息咨询研究中心、安康地方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中心。20159月,戴承元代表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与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签署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中心为该馆申报“牛山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支持,汉滨区花园民俗文化展馆全力配合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及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通过合作共建民俗博物馆,拓展了中心实施校地合作的渠道。

    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戴承元不图名、不图利,一直把服务地方当成是一种义务劳动,这充分体现出一名地方高校人文学者的学术自觉与文化担当。

结语:坚守信仰 不悔承诺

    “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必定要以党的信条为自己的毕生信仰。”戴承元说,他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受益者,更是新时期以来党领导下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深刻变革、取得长足发展的见证者。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和人民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戴承元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先烈付出,感恩党给的一切;他永远牢记入党誓言,永远保持作为一名党员所应有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永远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推进十博APP转型发展、提振陕南地域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戴承元将团结带领十博APP文传学院全体师生,聚集新力量、找准新起点,协力拼搏,续写佳绩!

(文章已被陕西省教育厅刊发http://www.snedu.gov.cn/jynews/gdxx/201612/08/63904.html

上一条:陕南方言研究的铺路人

下一条:安康学院教师袁光辉:学校就是我的家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