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
首页

安康学院,我的精神圣母

2018年06月20日      关注 :次

考入安康师专(安康学院前身)是1980年秋天,我上的是首届中文科,辅导员余海章老师的口头禅是“发财不在乎一坨银子”,大意是该干啥就干啥,立即行动,不要贪磨少许时间。

的确,那时候刚刚恢复高考,每个人的信念就是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适逢全社会都在进行“人生观”大讨论,班里有不少同学是往届生,尽管年龄与水平差距较大,但全都卯足了重构人生理想的力气。

面对一场电影,一张报纸,一部小说,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老师参与,校长有时也旁听。从《蒲公英》到《芨芨草》,诗歌、散文、小说与杂谈,钢笔写,毛笔抄,自创自办,贴在木制的专栏里,嘿,那个喜悦不亚于过了一场场大事。所以,“顽强拼搏·振兴中华”是八十年代青年的崇高理想。大家因之把时间看得比生命还要贵重,余海章老师的口头禅当然是善意的,他希望我们步调一致,好了再好。

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到安中操场跑步八圈(学校没有自己的操场),做十个引体向上和三十个俯卧撑,回到宿舍,一盆热水从头洗到脚,然后跑步去露天饭堂打饭,开始一天中的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中午午休,我睡五分钟就够了,夜里经常熬到十二点。学校十点熄灯,我常常在十点半以后回到宿舍,舍友有了意见,有人插紧了房门,我就到隔壁宿舍悄然入睡。

有一回,我硬性敲开了门,他们不高兴,我也不高兴,嘴里不说,心里挺火,拿起枕头底下的日记本,借着头顶射来的路灯之光(我睡在架子床的上层,床头顶着门头上的窗户),奋笔写道:“相信,若干年后我睡的这张蓝色的简易双层架子床,会被藏进金州历史博物馆;因为这张床上曾经睡过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童年放过牛,饿过饭,受过辱,及长打过铁,练过气功。他什么都经过,什么都不怕。到那时候,安康师专校园的绿色长廊里雕塑着他的汉白玉像,其旁精美地镌刻着他的警世名言。”以后的晚上我按时上床,对着窗外那一抹幽暗的走廊灯光,读过许多书,写过许多伤感而狂妄的日记。

有一天,我做值日生,打扫卫生时,从床下扫出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我见不得泡沫冲天地洗衣服,我见不得将吃不完的白馍扔进垃圾桶,我见不得富人歪着头对穷人喊,干嘛?干嘛?我每天半夜都要跪在床上向白发苍苍的老母请罪,是她为我上学熬硝而被火药炸瞎了双眼。我不理她,我不理她,我从不与她说话,但我爱她,爱得梦幻交加!”

我猜想最后面的这个“她”,一定是他心中的恋人,他在思念母亲之后,产生了爱情的意识流,这是青春的象征和生命的火光。

纸片我没有保存,但纸片上的内容我至今历历在目。

一看字迹就知道是哪位同学写的,他生着一双圆溜溜黑嘟嘟的眼睛,但眉宇间有一种无法更改的忧伤与愁绪。他总披着三七开的分头,整个冬天就穿一件黄大袄,常年穿着一双解放鞋。很像那时我的行头,但我比他开朗了许多。我从此就暗暗地观察他,发现他每天比我睡得更晚、起得更早,但他很少跟我说话,也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可我相信他卯足的心力,足以改变一个世界。

那时候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乡里乡外为之庆贺的大喜事。但是真的上了大学,挑战与冲突的东西太多,诸如城与乡、贫与富、贵与贱、男与女、优与劣、爱与恨,像一张张困网困着心灵;也像一条条洪流,冲击你的尊严,还有你的尴尬,让你自卑而难耐。假如没有足够的心力,或者快速的转化活性,你将在沉默中倒下。

所以,在我看来,正常的人都应该上大学,去迈一迈青年人的高坎。

我们当时的学制只有两年,必须在两年内完成三年的教学课程。整个学校像个乡间的麦场,要在两天完成三天的脱粒与收藏任务。学生像拉车的,老师像驾辕的,那个热火朝天的景象,不为别的,只为全社会紧缺教师,需要节约时间,速成上岗。从校长到教师再到普通员工,那种教风,那种学风,令人终生难忘。

我们的写作课老师管兴武,他是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1980年秋我与他同时走近师专校园。

由于他要备课,就带我提前入校,与他同住安中院内用竹席裹顶的一间办公室,进门处就是他的书桌和书架,往里面走就是他的木板床铺,铺前空地上放着脸盆、肥皂、洗衣粉,还有纸箱和两个提兜。

我夜里与管老师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晚晚备课到深夜,我感觉他饿了,因为我也饿了,那一刻,房子里显得格外凄清,灯光也变得十分生硬。每在这时候,管老师从提兜里摸出一些他爱人从神河捎带的好吃的东西,让我一起分享。

那种香馋体验,不是感恩戴德的词汇可以表达。

管老师不吸烟,不饮酒,言谈举止十分讲究仪表。

他判断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是看“立志长”还是“常立志”,他经常说“人才往往是从乡下来的”,他对乡下来的学生总是高看一眼,鼓励三分。

读高中时,他表扬我写钢笔字“跟神河百货大楼一样,有棱有角。”也经常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宣读。那时,学校教室旁边有一棵不起眼的乌桕树,每到春夏之际,树上就爬满了茂密的苦瓜藤,盛开着繁茂的苦瓜花,继而挂满了长长的苦瓜果。

若干年后,说起母校老师,我就会想到棵乌桕树,以及树上繁多的苦瓜果。

管兴武老师来到师专任教以后,工作更加繁忙,但他总会忙里偷闲同大家聊天,从生活到写作,从做人与作文,几乎无话不说。因之,我们中文班里后来的写作人才相当丰富,也与管老师的热切鼓励与潜移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他在十多年后积劳成疾,英年早世,但他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经常以乌桕树上的苦瓜果自喻,也经常在梦中见到他,就连昨夜我开始构想这篇短文时,不知不觉随梦去了他的老家蓝田,匍匐在他的坟前烧纸!

现在掐指算来,我离开母校已有36年。

36年来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1978年的两个班99人,发展到今天,拥有南北两个校区,11000多名学生,12个二级学院,52个系、教研室的规模。

气势恢弘的教学楼,湖波荡漾的公园式校园,穿梭着自信的学子。我曾借市政协开会之机,在校园里徜徉,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驻足,似与他们隔着岁月红墙,彼此不知从何说起!

 

准确地说,我毕业后只回母校看望过管兴武、吴光坤、李钦业、姚维荣和余海章等老师以及几位留校的同学。不是我不想回去,而是自卑与尴尬,母校曾经给过我那么大的志向,使我几经牙齿咬得滴血,发誓:今生今世不干出令自己满意的事业来,我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知道,世事太复杂,成才与否,固然与志向有关,但制约的因素太多,个人的力量太小,既不能无翅而飞,又不能变成万能的钥匙,洞开所有的大门。于是,平静、平淡与平庸的心态,会随着额纹的增多,一起归于平凡。

 

1988年,我发现了太极城,直到新世纪之初,我和我的团队促成了旬阳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华太极城”文化品牌,再次点燃文化激情,一心向里,研究了“太极·太极图·太极城三太一脉厚旬阳”的文化课题,在省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一时颇有独得其乐之感。

有一天,我翻出旧影集,看见管兴武老师给我抄写雨果的一段话,作为毕业赠言,我当时没有在意,时隔多年之后,才忽然发现那段话,对我的现状大有醍醐灌顶之效:“发现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未曾长大的雏儿;发现所有地方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长大,但只有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一个人才最终走向成熟。”

这段话,深深刺伤了我的神经,让自己从“小我”的命运“雏儿”中觉醒起来,快速逃离洞见中的“太极城”,转而依心体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关键差别,然后用《太极图双鱼眼与椭圆图两焦点相融合的椭圆哲学》,概括了“物质不仅是椭圆的,而且其运动方式和规律也是椭圆的,只要引入椭圆数学计算,就可得出哲学参数”。

有专家一本正经地说我推动了哲学,我说很惭愧,不是我,而是我的老师,以及我的母校精神“笃学、尚行、砺志、创新”的训言,让我在自我否定中,拓展了视野,提出了“太极·太极城·太极人三太一脉厚旬阳、福安康、强陕西、兴中华、融世界”的大课题。

这里的“太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与源。

这里的“太极城”,象征着当代“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

这里的“太极人”,指的是中华儿女太极子孙,是未来地球村上美美与共的一种文化品格。

我,渴望成熟,敬畏自然,尊重一切生命,就像敬重安康学院我的精神圣母一样,她既是我的圣母,也是千千万万学子的圣母!

 

 

作 者 简 介:

吴建华,男,陕西旬阳人,安康学院(安康师专)文传学院首届毕业生,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椭圆哲学创立者,王愚纪念馆创始人,太极城发现人与三太文化研究者,毕业于安康学院和西北大学,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文联主席、省艺术馆高级研究馆员、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化艺术志》总编审、“文化陕西”理论研究员等职,系“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新作文大赛专家评委、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太极城哲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旬阳县人文学会会长、旬阳西安商会高级顾问、四川省云艺术集团文化顾问、陕西农林卫视《时代周刊》学术顾问、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荣获“2017全国首届行业年度杰出人物突出贡献奖”和“爱故乡陕西十大杰出人物”。

文化研究1988年发现太极城,三十年研究“三太文化”,确立“太极·太极城·太极人三太一脉厚旬阳、福安康、强陕西、兴中华、融世界”课题;用《太极图双鱼眼与椭圆图两焦点相融合的椭圆哲学》,概括“物质不仅是椭圆的,而且其运动方式和规律也是椭圆的,只要引入椭圆数学计算,就可以获得哲学参数”,论文《三太文化·椭圆哲学·命运共同体》获得第18届世界易经大会精品论文奖;注册“旬太城”商标,组织学术活动,创办刊物,出版《中华太极城传》《走向智业文明》(合著)等理论著作,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太极城与吴建华》一书誉为“一位作家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进程”。

文学创作:《石磨上的美文》获第二届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入选2006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全国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父亲的选择》《姚明挥旗的细节》《铁饼飞翔》等散文分别入选四川、北京、陕西等初中、高中语文试题及教学阅读材料中;《一块石头的故事》,获2007年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主人公马赟书记荣获全国十大影响力人物奖。

出版著作:《走出山坳》《太极岛始光》《女人与陷阱》《西部崛起大趋势》《石磨上的美文》《序跋言论集》《吴建华序跋集》《太极城文化研究》《旬阳民间故事集成》《旬阳县志·民俗志》《旬阳散文选》《儒道文化一百句》,主编《太极城》杂志二十多年,百余期。

传略入编:《太极城与吴建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中国当代作家名典》《百年陕西文艺经典.散文百家》等多种典籍。

                                                   (撰稿:吴建华  审核:田园风光   发布:悠然)

 

上一条:育秦巴蚕桑,织锦绣青春——十博APP青年教师孔卫青

下一条: “争”先恐后 “方”得始终——访十博APP电信学院付争方老师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