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
首页

在秦巴汉水间谱写特色育人的华章——《中国教育报》刊载十博APP王兴林校长撰写学校发展纪实文章

2014年06月12日      关注 :次

今日(2014612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刊载了十博APP王兴林校长撰写的题为《在秦巴汉水间谱写特色育人的华章》的学校发展纪实文章,文章通过五个篇章,阐释了安康学院在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及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探索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等方面的特色发展之路。原文转载如下:

在秦巴汉水间谱写特色育人的华章

——安康学院以改革创新促科学发展纪实

 

    “秦巴苍苍,汉水悠长。心怀梦想,汇聚安康。我们是明天的栋梁。服务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地方是我们的方向。笃学尚行,砺志创新,我们茁壮成长……”人间五月,走进安康学院,绿杨芳草,碧波清流。一首铿锵的校歌传来,让人在浓郁的人文底蕴中感受到了一股奋进的力量。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仅有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安康大学,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88月恢复办学,19846月经陕西省政府部门批准,更名安康师范专科学校,20062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改为安康学院。

    升本以来,安康学院三次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在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乃至全省省属高校中创造了多个“首位”,在秦巴汉水之间谱写出了一篇特色育人的华章。

大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于秦巴之间,是国家连片扶贫的重点地区。在发展中,学校长期面临着引进人才困难、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艰苦等困扰。但安康学院人并没有被苦难吓退。2006年升本以后,学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率先在教学改革方面实现了突破。

    学校围绕生态旅游、生物加工、新型材料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增设了一批应用型专业,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加强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培训,不断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模式。重点投入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7个,签订省市共建、校地、校企等合作办学协议78份。与美国Altera公司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实验室10个。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西北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安康阳晨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知名的美华酒店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设了“阳晨班”、“美华班”,实施“22”和“21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学校,获批国家、省级“大创”训练项目40项;获准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20余个。

    学校积极拓展海外合作办学空间,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7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开展4+1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2+2本科双学位项目;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劳伦斯科技大学、罗克福德学院开展本科2+2双学位项目;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开展了短期交流生项目。升本以来,先后引进一大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有近百名学生通过合作项目出国出境学习深造,选派一大批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出境访学培训。积极开展留学生培养,目前学校有国外留学生13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安康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300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76个、二等奖66个、三等奖71个;300余名优秀学子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10年,学校被省教育部门推荐参评“全国50所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在“笃学、尚行、砺志、创新”校训的引领下,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大力提升,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新时代见义勇为英雄、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安康学院2006年升本之初,教师中队伍中没有博士,硕士也仅有40人。这几年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现如今硕士、博士学历教师数量翻了近10倍,占专任教师的7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增长了41%,还聘请了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100余人为学校兼职教授、办学顾问,开展实质性住校授课,帮扶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针对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发展以“土”为美,着力打造扎根秦巴的“土专家”和学用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根据秦巴山区地方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坚持引进和培养一批接地气、服水土的“土专家”和“进得了课堂,下得了职场”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学校实施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从而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四分之一以上的专职教师已成长为有行业或工程背景的“双师型”人才;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厂长、中小学和幼儿园副校(园)长等,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

加强学科建设 提升科研能力

    在升本之初,安康学院就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凝练出了“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人文学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积极发展“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增强了学科创新能力。

    积极组建学术机构,凝聚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合作。围绕三大学科方向,率先在全省省属新建本科院校中建起了陕西省桑蚕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组建了“安康市茶叶技术研发中心”、“陕南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等15个市校级科研平台,建立省级农业专家大院3个。

    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与西北农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浙江蚕研所等十几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安康各县区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学校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需求,以项目为依托,与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无论是年科研到账经费还是年科研成果数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不断取得新突破。升本至今,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95项;出版著作、教材177部,发表学术论文3811篇,取得国家专利9项,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329项。《安康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汉水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此外,学校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与上海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在2011年开展的“服务国家急需专业人才项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申报中,安康学院在全省12所省属新建本科院校中脱颖而出,被陕西省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这些重大突破,在全国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开展省市共建 增强社会服务

    对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对薄弱。2009年,安康学院确立了“保留完善东校区,置换开发西校区,建设发展新校区”校园建设总体思路。

    20091228日,安康学院西校区在西部证券交易所成功交易。经过现场竞拍,安康学院西校区资产以169亿元拍卖成功,敲响了陕西高校资产置换的首槌。在为学校新校区建设筹措了启动资金的同时,也创立了陕西高校老校区资产运作新模式,成为全省首个成功范例。当年,陕西省教育部门与安康市政府部门签订了《共建安康学院协议书》,进一步深化了省市共建促进地方高校发展机制。在学校的新校区建设中,安康市地方政府部门将体育运动中心、安康市图书馆、安康市大剧院规划在安康学院新校区,实现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土地出让金及征即返等政策支持学校发展资金1.3亿元,在安康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其经济总量仅为全省3.6%,地方政府如此大的支持,在陕西省省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尚属首例。

    随着201210月新校区的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突破了建校几十年来校园面积狭小的瓶颈制约,突破了办学规模万人大关。学校长期以来一直追赶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进行的“两个补课”任务基本完成,为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校地融合中,学校先后与安康10县区及周边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4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78份科技合作协议;与安康高新区、旬阳县工业园区、汉阴县工业园区等园区进行项目对接,签订多项合作协议。此外,学院每年组织开展“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服务点110多个,逐步形成了蚕桑、畜牧、硒资源、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旅游发展、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干部、教师培训等多个合作亮点。用西南大学国家蚕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鲁成教授的话说,安康学院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之一,利用野桑蚕茧色基因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家蚕品种——“金丝一号”,开发出彩色丝绸服装、“陕茶一号”富硒茶叶品种等10多个产品,并获得了陕西省三项科技大奖。

    2011年,陕西省首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在十博APP召开,对安康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学校正在加紧和安康市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在安康市国家特色(富硒)高效农业校地合作示范区建设中,努力做出成绩,做出贡献。

创新管理体制 激发内部活力

    改革与创新是建设有特色、高品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竭动力。安康学院通过实施“改革年”、“建设年”、“质量年”等,每年突出一个重点,实施党建工作引领,全面推进了教学、科研、人事、绩效分配、后勤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依法办学治校进程,制定《安康学院章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建立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围绕教学中心地位,积极建立服务教学、保障教学的常态管理机制。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力度,先后选送74名干部到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实施“三位一体”目标责任考核,探索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校系领导班子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得到激发。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坚持每年召开教代会,审议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奖惩与考核、绩效与办学效益挂钩的机制,调动校系发展的联动机制。2009年底,在全省省属高校率先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2013年第二轮聘任工作已经完成,建立了以责定岗,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奖罚结合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完善两校区管理模式,整合办学资源,设立江北校区管委会,努力实现高效运转。大力推进校内物业服务外包,实施集约化管理,清退临时工160余人,在有效化解和杜绝劳务纠纷的同时,开创了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首家实行后勤社会化全面服务外包的先例。

传承地方文化 实现多元共赢

    学校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横向协作,广泛吸纳本区域内外文化部门及个人参与研究。围绕安康地域文化开展了区域文学批评、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等方面的发掘研究工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研究、汉调二黄研究、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学校创建了《汉江文艺》和《安康文化》两大刊物,每年编辑出版丛书之一《文存》,被地方政府部门誉为“地方文化年鉴”。著名作家、十博APP中文系教授李春平的长篇小说《步步高》、《领导生活》等作品均在国内产生积极影响,以其同名小说改编、反映紫阳风土人情的中国第一部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学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大型学术会议,建成了安康市方志馆、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纪念馆和秦巴生物标本馆,成为安康市地情文献资料收集和安康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聚集了一大批地方文化名人,成为传承安康文化的生力军,有力地彰显了现代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同时在地方发展决策咨询方面,一批教师常年参与安康发展规划编制,开展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研究、秦巴山区扶贫与生态建设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及社会管理等方面问题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智囊参谋作用。

    山高不碍白云飞。虽然学校地处国家连片扶贫的秦巴山区,但我们努力做到教育思想观念不落后;虽然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起步较晚,但我们敢于追梦、克难奋进的意志不减。我们始终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道路,追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通过上面五个篇章,我们可以对安康学院的特色办学窥豹一斑。多年来,安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开展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十二五”以来,安康学院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突出应用,完善保障,强化服务,提高质量”的中心任务,坚定地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坚持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如今,学校又在为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安康学院院长 王兴林)

链接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6/12/content_418824.htm?div=-1

上一条:书苑“擎天柱” 岂止“半边天”——图书馆创建省级“巾帼文明岗”纪实

下一条:安康学院:大力推进“三结合” 让慈善基因润进学生心田

关闭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陕ICP备 17014456 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

总访问量: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